在线客服
热线电话  0572-8886198
关注我们 
手机版
English版

地信专家

您所处的位置: 首页 - 地信专家

谭述森:用北斗精准定位大写人生
16-05-03

谭述森:中国工程院院士、某卫星导航定位总站高级工程师,披肝沥胆22载,用北斗精准定位大写人生

 

 

用北斗定位大写人生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某卫星导航定位总站高级工程师谭述森

 短短3天,数据库里便存储了北斗用户的200多万个坐标,将这些坐标用红色逐个标注:往来车辆勾勒出一条条高速公路,穿梭船只描绘着一道道水运航路,巡逻官兵记录下一段段国境线……这分明就是一幅清晰的中国地图。

望着这幅中国地图,白发苍苍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某卫星导航定位总站高级工程师谭述森欣慰地笑了。时至今日,我国自主发展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融入百姓生活,在交通运输、气象水文、抢险救灾等多个重要领域实现全面应用。

牵手北斗,筑梦太空。22载问天路上,这位74岁的院士始终以冲锋的姿态当先锋、打头阵,为我国卫星导航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用北斗精准定位了自己的大写人生。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前进方向”

出生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经历过山河破碎的国殇悲歌,重庆开县人谭述森早早萌生了从军报国的强烈愿望。

1965年,23岁的他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毕业,志愿参军来到一家研究所工作。

走南闯北,测天量地,绘制经纬,他一干就是29年。

他曾带领技术团队首次完成我国西沙群岛大地联测和海上岛礁摄影测量,将西沙群岛的高精度测绘成果纳入新中国地图之中……可谓成就斐然。

上世纪90年代,国家做出重大战略:研制发展中国独立自主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搞卫星导航,离不开测绘;发展导航事业,急需相关人才。面对祖国和人民的召唤,52岁的谭述森义无反顾地转行投身于北斗事业。

起步的艰难深深铭刻在谭述森的心中,至今难忘——没有假日,不舍昼夜,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铁皮屋子里,包括他在内的十几名专家就这样开启了他们的北斗创业之旅。

是时,卫星导航大国已把频率资源瓜分殆尽,北斗面临无频可用的严峻局面。

身为北斗导航频率设计和国际协调首席专家,谭述森经过周密准备,主动出击、积极斡旋、艰苦谈判,创造性提出卫星导航信号兼容性评估准则,证明了北斗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频率重叠时互不影响,赢得频率共用的“世界共识”,为国家争取了宝贵的频率资源。

22年寒来暑往,22载春去秋来,谭述森与同行携手翻越了横亘在北斗问天路上的道道沟坎、座座大山,终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如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在由区域运行向全球拓展。作为系统主要开拓者和建设者,谭述森已3次延长退休年龄,古稀之年仍奋战在北斗事业第一线。他说:“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前进方向。我有责任、有义务把中国北斗建成世界北斗。”

“只要用户有需求,我们就应该想尽办法论证解决好”

5纳秒的故事,在北斗人中间流传很广。

那是2010年进行的一颗卫星对接试验总结会,其中一项是卫星链路时延的标定。当时,测试结果与卫星系统给出的理论结果差了5纳秒,多次复测仍然找不到原因。

纳秒,一秒的十亿分之一。考虑到对卫星正常运行的影响整体不太大,许多人认为这个问题可以等到卫星上天后再解决。

可在总结会上,谭述森一眼就发现了这点差异。他语重心长地告诫测试人员:“5纳秒的差异有可能导致钟差、轨道不准确,降低导航精度,从而影响用户对北斗系统的信心。”

在谭述森看来,北斗系统研制无小事,哪怕是十亿分之一秒,也决不能轻视科研试验中的任何细节。随后,测试组迅速查找问题根源,直到弄清导致5纳秒差异原因,确保了卫星不带任何瑕疵上天。

北斗系统测试期间,他每天都要跑到机房,亲眼看看系统运行的那几个关键点能够稳定才放心离开。

有一天,谭述森患急性肠胃炎住院。机房的几个值班员想趁着补休去医院看他。第二天,他们刚准备出发,就在机房门口碰到了谭述森,而他的手背上还贴着输完液没有撕下的胶布。

他走进机房,看到那几个关键点运行稳定后,拿自己的病情举例说:“平时做好体检,发现不适就及时治疗,系统就能健康稳定的运转。”

随即,他们开展系统预防性维护,建起体检、急诊、会诊、住院的北斗运控健康管理机制,确保了北斗系统连续稳定运行,在用户心里建立起了北斗好用管用稳定的良好形象。

建设北斗,重在应用。谭述森常说,要时时把自己当成用户,用户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服务。

有用户使用北斗时信号时弱时强,只有调整卫星角度才能满足需求。可调整需要深入论证和分析,为了避免出现问题,工作人员都不希望进行操作。谭述森说:“只要用户有需求,我们就应该想尽办法论证解决好,不然我们建北斗干什么。”

就这样,他带领论证组连续工作几个昼夜,提出了一套最优调整方案,不仅满足了用户需求,还对用户没有提出的位置报告功能进行了详细论证,给予了用户最大程度保障。

正是有了像谭述森这样的一大批北斗人的不懈努力,我国卫星导航产业在短时间内便进入北斗产业时代,广泛应用于气象水文、交通运输、抢险救灾等方面。

2011年3月1日,渔民王定成在海上捕鱼时突发胃出血,海南省海上搜救中心通过北斗监控平台收到求救信息后,第一时间实施救援,将他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2013年,25名探险爱好者在可可西里无人区遇险,靠着仅有的一部装有北斗模块的手机,才与外界取得上联系。

“相比国外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系统独具的位置报告和短信服务相结合的特色,这正是北斗的优势所在,也体现了北斗卓越的系统顶层设计和今后的扩展能力。”谭述森自豪地说。

“荣誉是给北斗这个团队的,我只是其中一员”

一份修改得面目全非的报告稿,一直被工程师庄新彦珍藏着。

2014年,庄新彦承担《北斗系统频率轨位维护问题》报告的编写工作。她花了半年时间搜集信息、分析问题、研究对策,最后终于成稿,拿去请谭述森指导。

第二天一早,谭述森把庄新彦叫到办公室。她接过报告一看,大吃一惊,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修改意见,不仅有文章结构调整的具体建议,还有前瞻性的意见和维护策略建议。

事实上,类似这样的悉心指导,这个总站年轻的技术人员都得益过。他们送审的学术论文或设计报告,谭述森总会认真地把修改意见写满每页空白处,或附上几页纸,小到文字修改、观点引用,大到研究方向、结构调整,都会详细标注。

“自己不懂的成果鉴定会坚决不参加,核心观点、主要内容不是自己提出和撰写的论文坚决不署名,没有达到项目指标要求的评审坚决不通过。”谭述森坚持的“三不”原则多年未破。

“在他心中,事业始终是第一位的。”相濡以沫48载的老伴儿张玉华说。

2005年,张玉华患上甲状旁腺肿瘤住院,儿子工作忙无法照看。那时,正值北斗二号立项,人人忙得团团转,谭述森没有向任何人提起,白天一如既往地忙工作,下班后再匆匆赶到医院陪护照料。

即便如今到了颐养天年的年龄,他每天的工作依然排得满满当当,改材料、审报告、开研讨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家里,办公室里,到处堆满了书籍和手稿,就连出差途中,他也时不时拿出笔记本记录思考的灵感。

这些年,谭述森仅记下的笔记就有300多本,连小孙子都好奇地问:“爷爷,你怎么总有做不完的作业啊?”

对待工作,他严格高标准。对待生活,他却低调很简朴:一个白色塑料保温杯用了10多年,杯身花纹早已模糊不清、手柄都磨得泛黄,就是舍不得扔;办公桌用了20多年,抽屉已经残破不全,仍旧使用着;出差按标准可以坐飞机头等舱,可他常常乘坐经济舱,把节省的钱用在科研上……

记者采访时听到谭述森重复最多的一句话是:“荣誉是给北斗这个团队的,我只是其中一员。”

谭述森忘不了,!组织再难没让北斗难:经费再少,也要向北斗倾斜;装备再缺,也要紧着北斗用;要人才,哪怕只有一个也要放到北斗……谭述森说,这是组织对科技事业和科技工作者最大的关怀。

谭述森忘不了,没有数以百计的科研单位和高校,没有人才方阵中那一串如北斗般闪亮的名字,没有那些不图名利、默默耕耘北斗事业沃土的人,就没有北斗的今天。谭述森说,“更没有我的今天”。

谭述森忘不了,老伴儿为了他,离开心爱的事业时的不舍;为了他,提前1年退休时的埋怨;为了他,身患肿瘤强忍病痛时的泪水……谭述森说,“对家人,我有愧疚且无法弥补,但我无悔”。

“自主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这是我国一代代北斗人在长期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实践中,用智慧和心血所培育的北斗精神,谭述森既是北斗精神的贡献者,又是北斗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2015年,谭述森当选院士的消息传来,总站挂起条幅庆祝,他再三要求撤下来。同事发去祝贺短信,他却这样回复:“感谢团队的奉献精神。”

这就是谭述森,一个用北斗为自己人生导航的北斗开拓者和建设者。

(来源:新华社作者:李国利宗兆盾李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