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发展提速:技术突破、产值上升、开放自信
16-05-26
5月18日在长沙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上,北斗系统的最新进展颇受关注。
技术有何突破?
根据北斗系统全球组网建设计划,2018年将率先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基本服务,2020年形成全球服务能力,建成国际一流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介绍,自2015年以来,已成功组网发射了5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和1颗区域服务备份卫星。2016年下半年将再发一颗备份卫星。
与天上星网相呼应,地面建设也在“紧锣密鼓”。“目前已建成覆盖全国的北斗地基增强框架基准站网。”冉承其对中新社记者说,175个基准站已建设完毕,预计用两年时间完成2000个加密站的布局,届时将实现广域实时米级和分米级、北京地区厘米级和后处理毫米级定位精度。
国产北斗芯片、模块、天线等基础产品的关键技术也已取得全面突破。冉承其称,已掌握卫星导航芯片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北斗芯片跨入40纳米新时代。
此外,为弥补卫星导航系统在室内、水下、深空等领域存在的服务盲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国家综合PNT(定位、导航、授时)体系相关技术研究已启动,有望破除卫星导航系统在室内、水下、深空等领域的服务盲区。
产业有何发展?
据统计,2015年国内卫星导航总产值已达1900亿元(人民币,下同),其中北斗系统贡献率约30%。冉承其称,在中国已形成包括基础产品、应用终端、运行服务等较为完整的北斗产业体系,正在从行业应用拓展到大众应用。
比如,在长途客车、旅游包车、危险品运输车等重点领域累计推广安装300万套北斗兼容终端,还应用在海上运输、气象、渔业、民政减灾救灾等10个行业。
冉承其注意到,北斗时空表、北斗约车、北斗放牛、“北斗菜”、“货车帮”等产业新生态不断涌现,“推动了供给侧结构改革,让应用从传统走向更智能。”
本届年会上,千寻位置公司推出了高精度平台服务,定位精度达到亚米级,无需用电话与司机再三确认位置,“北斗”就能把车精确“指”到用户脚下。
在中国卫星导航系统委员会主席王力看来,基于信息技术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也对卫星导航提出新的要求。未来要融网络、融数据、融终端、融产业,努力构建智能化卫星导航应用服务生态体系。
冉承其称,当“北斗”、“互联网”、“5G”三者融合,未来将会实现“万物互联”,北斗系统将催生信息产业发展,计划到2020年时中国国内卫星导航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
合作如何实现?
冉承其表示,为确立北斗系统作为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法律地位,促进北斗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中国正在制订《卫星导航条例》,已列入国家立法计划。近期还将发布北斗白皮书,诠释北斗系统发展理念和政策主张。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北斗系统正在加速走出国门。”王力说,北斗系统满足更多更广泛的国际社会应用需求,也将与全球卫星导航大家庭的成员国共同分担使命与责任。
目前,中国已与巴基斯坦、泰国、阿联酋、东盟、阿盟等国家和地区组织,在技术交流、人才培训、产品转移等方面开展合作。同时深度参与国际卫星导航组织活动、积极融入国际标准。
谈到与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欧洲伽利略系统开展兼容与互操作等合作,冉承其对中新社记者表示,4家都在朝着一个标准体系的方向去争取,其间总会有取舍。“这条路虽然比较长,但一定充满光明。”他说,北斗系统也将以开放、自信的姿态与之同行。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张素)